日韩欧美视频在线_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日韩AⅤ精品国内在线_欧美日韩午夜大片在线观看

  • <dfn id="axl3o"></dfn>
    <menu id="axl3o"></menu>
      • <address id="axl3o"><nav id="axl3o"><strike id="axl3o"></strike></nav></address>
        
        <pre id="axl3o"></pre>
        1. 2018,茶界大師倒霉年的開始
          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2018,茶界大師倒霉年的開始

           

           

          近一百年來,人們之間的稱謂見證了一段段歷史的變遷。從千年品流、正兒八經的“先生”,到革命需要、模仿蘇聯(lián)的“同志”,到金錢至上、人人追求的“老板”,到回歸傳統(tǒng)、不甘墮落的“老師”。

           

          “老師”中的極品叫“大師”。

           

          每個地方,都有“大師”。

           

          每個行業(yè),皆出“大師”。

           

          兩千年以來,茶界耳熟能詳的大師不多,漢朝如王 褒、杜 育;唐宋如陸羽、皎然,如盧仝、蔡襄;明清如許次紓、袁枚;現代如吳覺農、莊晚芳、陳椽、馮紹裘等加起來不過百來個。

           

          而近三五年,茶界“大師”遍地開花,數不勝數。

          聽得最多的,無非小罐茶的八位“大師”,本來不止八位,有幾位不肯就范,被出局。“這八位大師”這句話已經成為一個梗。

           

          今年四月,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開始發(fā)布“中國制茶大師”名單,一大批茶界人士使出渾身解數削尖腦袋進入這個千載難逢的名單。恰巧在貴州銅仁遇上一位“大師”,我抱著極其虔誠的姿態(tài)請“大師”品鑒我?guī)У娜罴t茶,三巡之后請其指點,“大師”惜字如金:嗯,第一款有點澀,第二款有點苦,第三款又苦又澀。

           

          額,“大師”的20個字讓我對自己帶的本想充門面的一款賽過初戀和兩款桐木關野紅頓時失去自信。

           

          翻了一下這個協(xié)會關于大師評選的鏈接,里面寫道:.......旨在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tǒng)茶葉加工制作技藝,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向行業(yè)和全社會推薦一批公信力強、制茶技術過硬、行業(yè)貢獻卓著的專業(yè)制茶人員........

           

          為了避免尷尬,我以后只有遠離“大師”,不與“大師”一起喝茶。

           

          八月,吳疆在其公眾號連篇炮轟臺灣“大師'。石“大師”、鄧“大師”們紛紛中槍,“大師”們的“光輝形象”被揭露,追隨者們恍然大悟,哦!原來“大師”收了我們智商稅好多年啊。

           

          十月份去福鼎,茶后聊起M“大師”,本地茶友們不以為然,說M“大師”祖上六代做茶,到他這代沒怎么做,政府為了捧神,硬是講故事把M打造成了白茶世家傳承“大師”了........原來,“大師”還可以打造的啊。

          回神想想身邊,“大師”無處不在,他們有固定或不固定的道場;他們有或多或少的擁躉。他們不一定要很懂茶,但必須是穿麻衣,我尚沒見過哪位“大師”是不穿麻衣講茶、泡茶的,仿佛麻衣是中國式“大師”的標準著裝,除了麻衣,沒有其他,是我對“大師”們最最深刻的印象。

           

          扯了一圈,我想說的是,當我們身邊的篾匠、木匠、鐵匠、桶匠、石匠、瓦匠等傳承了幾千年的匠人在慢慢消失時,當我們剛剛想起重拾“工匠精神”的時候,你們卻玩起了三級跳變成“大師”了。是哦,做做秀、收收徒,輕輕松松名利雙收,誰還愿意在一線一文不名、灰頭土臉呢?

           

          中國茶產業(yè)的中堅力量是誰?是那些在制茶一線長期默默無聞、精心耕耘的勞動者們,是那些埋頭苦干、精益求精的匠人們,沒有他們,中國的制茶技藝何以傳承?中國茶何以發(fā)揚光大?沒有他們,再多的資本、再好的營銷、再美的文化都是空談。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它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的體現,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當工匠這個群體因唯利而丟掉了職業(yè)道德、當他們唯逸而喪失了職業(yè)能力、當他們唯名而失去了職業(yè)品質的那一刻起時,這個行業(yè)從此再也沒有了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的“工匠精神”。

           

          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老工匠可以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茶行業(yè)如此,各行業(yè)都如此。

           

          民國時期的大師者,個個都是萬里挑一的奇才大略,而現在的“大師”,基本都屬雞鳴狗盜。只要這個社會繼續(xù)浮躁,“大師”還是會有市場。雖然已有“大師”變成貶義詞的苗頭,但也許還要等十年、二十年后,“大師”的稱號才會漸漸被人唾棄、被人遺忘,就像曾經的“同志”、“小姐”一樣。

           

          喝茶,請不要迷信“大師”。

           

          ——來源:(啖茶論道),獨立茶人,不止于茶。